在中国财政政策报告发布会上,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表示:城市化已经成为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,而且在未来还将发挥重要作用。 10年来,中国城镇化以大
在中国财政政策报告发布会上,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表示:“城市化已经成为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,而且在未来还将发挥重要作用。”
10年来,中国城镇化以“大跃进”的步伐前进,城市化驱动下的城市综合体从现代化到“复古风”交错上演,从逾30城市耗巨资重建古城,到华润、万达、万科等房企在二三线城市“扫雷式”大举扩张商业综合体,全国掀起火热的“造城”狂潮,统计数据显示,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时间,20个重点城市新增城市综合体总量将超过1.6亿平方米,其中约55%的增量集中在中西部城市的新城出现。2011年,仅成都的城市综合体就已经达到了100个。以某西部省会城市正在斥资建设的产业新城为例,规划人口仅为70万左右,但目前该区域内的购物中心建筑面积已经高达三四百万平方米。
13亿中国人,近7亿城镇人口,其中14%为老龄人群,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,几年后当大批综合体交付使用的时候,使用需求能否支撑起这些高楼大厦,庞大的巨型购物中心是否成功招商,并有足够的人流支撑?
“鬼城”鄂尔多斯是这场造城运动第一个倒下的,夜抵这座城市,灯火寂灭路上“无人”拾遗,有国外记者评价说“偶尔出现的行人看起来就像幻觉,仿佛恐怖电影中大灾难过后孤独的幸存者”。
城市综合体在这些新城中,不是解决空置率的一个有效手段,这些空旷的巨型结构空置在城市中,对于城市生态将产生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。
面对遍地开花的综合体,到底功过几成?谁来负责?最终又由谁来买单呢?在中国经济疲软的当下,如此多体量的城市综合体会不会引起经济危机?
高策地产董事长陶红兵对记者表示,城市综合体本身就是经济危机的组成部分。就像前几年全国各地大规模的上马经济开发区,现在我们再去统计一下,当年的经济开发区现在是什么状况。目前的商业地产,城市综合体等等城市地标大量的被推出来,和以前一窝蜂地上马经济开发区是一样道理,背后都是地方政府驱动。最后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,造成巨大的浪费,但是这个浪费最后还是由纳税人来承担的。
有的二线城市一下出来上百个综合体,政府的规划造成了这样的泡沫,在这个前提下开发商没有选择,就只能是侥幸心里,看谁做得更好,能不能我活下来,别人死掉,这就导致一个恶性的竞争。未来要想有所改变,需要政府的政策,金融环境等很多方面的支持。商业方面要想规划好经营好,一定是集中控制集中持有的,否则各个小业主业态很难统一,只要业态不统一,就会各行其是,这个商圈就很容易失败。
经济学家樊纲的态度更为中肯:中国当下人多地少,土地稀缺问题严重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综合体可以集约使用土地资源,确实有必要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投资超过需求的过多的城市综合体,因为城市综合体的存在应该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危机,我们需要更集约的、较高密度的利用土地,把各种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,最有效率的利用资源。
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,二三线城市之所以如此热衷城市综合体建设,政绩工程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开发商打造企业的标杆作品,政府借此树立城市形象。万达集团(廊坊万达广场) 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,来拜访万达希望万达去投资的地方领导人“太多了,只能一个一个挑”。
地方政府在做了城市综合体的最大推手之后,是否能在后续的交通、配套、住宅和人口安置等方面提供支持,避免重复建设,兑现承诺,是城市综合体是否演变为空城的一大关键。另外一个问题也更为重要,我们到底需要多少个城市综合体,才能解发展之需,免泡沫之忧?